第二百九十章 平价售粮和赈灾-《清末》


    第(2/3)页

    。

    人类的智慧其实是无穷尽的,官府的这种以建立常平仓的方式抑制粮食价格的方法很快就被那些打算囤积粮食或者已经囤积粮食的大户人家所破解,这些人在官府低价出售粮食给百姓后便用一个比这个要高的价格将粮食从那些购粮的百姓手中再收购上来,然后再在官府的常平仓内的存粮告罄后用更高的价格再卖给那些贪图小利的百姓,以牟取更大的利益。

    估计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使得官府的人不愿意再以低价出售粮食给百姓,在他们想来这种利益与其让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赚取,还不如让自己赚取,所以他们便跳过开仓平粜这个环节直接将粮食以极高的利息借贷给百姓,以至于让常平仓这个旨在利民的政策变成了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恶政。

    相对于以前开平粜的官府,徐家一点也不担心有大户人家借着这次平粜的机会大肆囤积居奇,反正这些粮食都是从长沙士绅那里没花一分钱借贷而来的,等到最后顶多再将那些趁机囤积士绅家中的粮食再借来罢了,耗费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利息。

    在长沙城内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金钱购买徐家已经将价格降的非常低的粮食,那些逃荒而至长沙的灾民不要说购买粮食的资金,就连他们睡觉时的被子和身上穿的冬衣大多都是徐家工厂内那些工人捐献的旧被服,就算如此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都能领到,阖家上下只有一套冬衣的情况其实是略见不鲜的。

    为了保障这些人的安定,徐家在开始平价出售粮食的时候也开始在城门口设立粥棚,当然施粥的浓度自然达不到田文镜所说的插筷子不倒,拧毛巾不漏的程度。这种规定在这个时候确实有点扯淡,就算丰年的时候平常之家的生活水平也达不到这个要求,城门口的施粥顶多能够维持饥民不至于被饿死。

    其实。赈灾最好的方法是以工代赈,如此不仅能够让灾民吃饱肚子,还能够充分利用灾民这些劳动力。

    以工代赈的前提是生产总体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出现饥荒的原因并不是粮食总量的不足,而是这些粮食足够百姓食用,只是囤积在少数人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已。这也正符合长沙现在的状况。

    以工代赈实施最好的当属二战之前担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了,他当时的所面临的情况其实就是生产总体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他就通过举办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来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与生产的均衡。

    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共有1700多万失业大军。1934年美国政府将单纯赈济改为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此举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等到到二战前夕,美国政府投资的各种工程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的一半,可以说罗斯福的新政通过以工代赈的举措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基本克服了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可以说它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同时,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不过现在长沙的情况却与二战前的美国大不相同,满清地方政府的不作为让长沙的粮食危机愈发严重,而这种不作为直接导致了懒政现象的出现,于是在面对动荡的时候不想着怎么去平稳的解决,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利和武力对百姓一味的打压。

    以工代赈在长沙并不是没有现实基础

    。就目前而言,不仅是长沙一地。整个湖南的交通水利都是不尽人意,也就是占着徐家大修商路的便利才建成了府与府之间、府与省城之间的道路,至于各县城以及县城到府城之间的道路依然坎坷难行,而整个湖南的水利设施却是一团乱麻,不然也不会出现这里发生旱灾,另一个地方却在发生水灾的状况。

    不过徐家现在并没有取得湖南的行政权力,兴修道路和水利这种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还有所经过地区当地百姓的利益,这种情况除了拥有行政能力的政府机关,外界势力是很难通行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