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广招贤才-《清末》
第(2/3)页
有鉴于此,徐卫命令驻日朝鲜公使向外界发布了一份招生声明,声明中称在朝鲜设立的朝鲜大学、朝鲜女子学院,在新澳港设立的新澳港大学、新澳港陆军军事学院、新澳港海军大学将于正月初十之前接受新生入学考试报名,正月十一、十二两天为考试日,凡考试通过的学生则可在二十日的时候入学学习。
徐卫命令朝鲜公使发布这项声明在朝鲜可谓是一波激起千重浪,虽然清政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承认上述所说大学学位的有效与否,但这毕竟不是日本开办的那种速成学校,而是真正的大学,是受全世界承认的。
在后世,朝鲜曾说明亡之后无华夏,其实这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因为自明亡之后满清政府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禁绝了无数不利于他们的文史记载,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乾隆时期由纪昀负责编修的四库全书,这种编修与明朝的《永乐大典》不同,属于毁一半留一半,是中华民族文学上的浩劫。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严重。
这场浩劫影响是深远的,使得后世很多历史文学的考证没有了历史依据。但是在这场浩劫中依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得意保存,这些珍贵典籍多在日本和朝鲜。这也是朝鲜坚称自己继承中国的根源所在,于是一时间朝鲜大学新近成立的国文系成为了国人涌向追逐的对象。
到目前为止,很多有志之士已经从徐卫气吞山河的扩张势态中隐隐察觉到他的大志,这种察觉并不是报纸上的那种捕风捉影的报道,这种形式在日本旅居的革命党和保皇派最为显著。
经过两次倒孙运动,此时的同盟会已经有四分五裂的趋势,孙文虽然成功将章炳麟和陶成章的反对镇压,但两人却是在革命党中有着很大威望的领袖,尤其是桃李满天下的章炳麟。同时还因为黄兴对他的力挺使他在同盟会事务处理上更加**,这也引起了绝大多数同盟会的不满。
新澳港可以说是华人第一个民主政权,自新澳港与日本大战以来就受到了日本乃至整个南洋华人的所关注的对象。
起初,这些革命志士并不相信仅有一地的新澳港能够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即使新澳港已经将日本海军远征舰队全歼,但徐卫随后的举动让他们越来越看不懂了,不仅敢违背世界第一列强英国的命令向日本开战,还真的将这种宣战付诸于实际行动。
至此之后,新澳港带给他们的震惊越来越多。先是一把火将横须贺和东京烧个大半,然后用一天的时间将朝鲜日军数万人的主力部队全歼,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入驻朝鲜,于是这些革命者不再淡定了。他们看到了除孙文之外,另一个能够拯救中国的领袖人物。
于是,一夜之间这个松散的组织崩然倒塌。无数坚定的革命着在没有经过同盟会领导同意的情况下离开了自己的岗位,然后用一张船票来到了新澳港这块充满梦想的地方。
这些革命党的举动不仅让在日本主持会务的孙文不知所措。也让新澳港的市长史文珍不知如何应对,无奈之下只好将这个状况用电报汇报给了徐卫。
与史文珍的张皇失措不同。在朝鲜的徐卫听到这个消息却是大喜过望,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并不同于用大笔的金钱在同盟会担任顾问的投机者,这些人毁家纾难参与革命绝大多数是真的为国为民,在后世历史记载中,这里面很多人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以为国家已经走向共和就功成身退,所以徐卫称他们为最纯粹的革命家。
这些革命党既然愿意不远万里从日本来到新澳港,肯定是从内心对新澳港有所期待,而此时的新澳港又因为邻居新华港的建设而被抽调了大量的人手,亟需要新的公务人员的补充,这一点是人才匮乏的新澳港所不能满足的,于是徐卫大手一挥,在新澳港颁布了一项公务员的考试制度,招收范围面向所有中学学历以上的人员。
与孙文的众叛亲离的境况相似,康有为**而又**的生活也引起了他弟子的不满,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梁启超。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转向革命,这段时间,他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的来往开始密切,有时甚至在三更半夜还拥被长谈,结果便有了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中山为会长,而梁启超副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