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谨慎的羽生秀树-《穿越东京泡沫时代》


    第(2/3)页

    而且看看羽生秀树的造型,两人倒是莫名的合拍。

    “抱歉,让彼得先生和格蕾小姐久等了。”

    羽生秀树靠近后,客气的率先开口。

    彼得·彼得森和格蕾·海斯则起身迎接,嘴里说着不客气,我们也是刚刚才到这些话。

    待双方招呼打完,羽生秀树坐在了咖啡桌的另一侧。

    一时间,三人分属不同方向,气氛倒是有些微妙。

    羽生秀树左看看彼得·彼得森,右看看格蕾·海斯,总觉得这两人的关系并不简单。

    并不像是他猜测的,金主与女演员的关系。

    不过两人是什么关系,羽生秀树并不在意。

    他今天来,只是为了应付彼得·彼得森的百老汇投资项目。

    说实话,他对这个项目的投资意愿不强烈。

    前天晚上答应彼得·彼得森,主要是为了暂时应付对方,方便他帮拉里·芬克打探消息。

    当然,即便没有拉里·芬克的委托,他为了面子上能应付过去,为了保持和彼得·彼得森的关系,也不会当场拒绝彼得·彼得森。

    不过若是今天聊完,他觉得彼得·彼得森的项目值得投资,也不介意投点钱进去。

    所以坐下来,一番客套的开场后,羽生秀树直入主题,“彼得先生,我对你的投资产品很感兴趣,可以为我详细的介绍一下吗?”

    “当然可以。”

    彼得·彼得森听到羽生秀树感兴趣,立刻取出产品介绍资料,开始详细的为羽生秀树介绍不同投资组合产品,以及具体如何投资,投资后的回报预期等等。

    羽生秀树听完,发现彼得·彼得森搞得这个百老汇投资组合,倒也不是完全在糊弄人,而是一款很“扎实”的产品。

    不管是从市场调查,投资构成,还是相关行业的数据,以及未来预期等等,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准备。

    而且这些产品组合,也比羽生秀树预想中的更加庞大与昂贵。

    就拿最贵的剧院组合投资而言,投资竟然达到了两亿美元。

    羽生秀树如果愿意付出这般昂贵的代价,他甚至可以一口气投资内百老汇四十一家剧院中的十九家。

    这些剧院不但都是百老汇剧院联盟的成员,其中更是不乏皇宫剧院、哈德森剧院、冬季花园剧院这样的大型老牌剧院。

    而看到这些著名剧院都出现在投资名单里,羽生秀树也知道彼得·彼得森在什么话上给他夸大其词了。

    那便是如今百老汇的情况,并不像彼得·彼得森所说的那般美好。

    很显然,如同英国西区的剧院一样,百老汇也因为时代的原因,进入了属于它的低潮期。

    至于陷入低潮期的原因?

    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从来都不是独立发展运行,而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

    六十年代开始,阿美利卡因为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冲击了电影行业,迫使好莱坞大制片厂在电影制作上,朝着大制作,大特效的方向转变,重新将消费者吸引回院线。

    而大场面的动作片出现,动作片巨星的诞生,帮助电影行业重返辉煌的同时,一个不小心就波及到了传统剧场行业。

    毕竟不管百老汇剧场的布景再怎么精美,演员的表演再怎么投入,都不可能比得过巨大银幕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

    而羽生秀树很清楚,大制作动作片对于剧场市场的冲击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如今环球影业与詹姆斯·卡梅隆合作,正在制作的《终结者2》。

    以及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即将谈妥酬劳问题,即将进入筹备环节的《侏罗纪公园》,将会彻底让电影进入大特效时代。

    到了那时候,即便百老汇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抵挡来自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了。

    当然,百老汇并不会因此衰落。

    但算算百老汇剧目的制作成本,一般百老汇话剧的平均制作费用就需要300万美元,音乐剧则会根据规模大小在800万到1500万美元之间。

    如此高的成本,已经相当于如今好莱坞中等制作成本的电影了。

    而在这种成本之下,百老汇的剧目制作周期,甚至不比好莱坞电影短,很多时候还会超过好莱坞大制作的制作时间。

    有些大型音乐剧,制作公司准备上三四年也是常有的事情。

    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也就罢了,偏偏盈利能力还远远不如好莱坞电影。

    且不说百老汇剧目的制作,百分之八十都会亏本,就算有些剧目在百老汇取得了成功,并开启巡回演出,那盈利也是远远比不上电影的。

    毕竟真人表演的效率,又怎么可能比得上胶片放映呢。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现在才出现,早在好莱坞大制作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只不过在没有受到大片冲击之前,市场回报还能勉强支持剧院和制作方良性循环。

    但大制作的出现,却冲毁了最后一丝勉强。

    逐利的资本迅速出逃,宁可去投资好莱坞电影拼盘,也不愿意投资百老汇的制作公司,只剩那些百老汇剧目爱好者的支持。

    然后制作公司因为缺少资金制作剧目,导致百老汇新剧不足,只能演出老剧目,进一步造成观众流失,陷入恶性循环。

    这样看,如今投资百老汇似乎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不过熟知未来的羽生秀树却知晓,百老汇接下来会拿到和伦敦西区一样的剧本。

    虽然百老汇传统的运作机制已经无力维持,但却会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致使阿美利卡成为所谓的“灯塔”。

    然后作为灯塔文化符号代表之一的百老汇,直接受到了海外的狂热的追捧,从单纯的文化符号,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旅游”符号。

    近些年,这种情况已经出现。

    但接下来才是关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