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爹,咱们带上一些家丁吧! 不带上一些家丁去,这心里面总归是不太安稳。” 平西伯府内,吴三辅望着他爹吴襄出声说道。 心中显得忐忑。 吴三辅还有吴襄,都被崇祯这突如其来的召见,给弄的有些懵。 尤其是想起崇祯皇帝,正在这京师之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抄家砍人之后。 心里面就变得更加忐忑了。 尤其是吴三辅。 哪怕是他爹在此之前,给他进行了一番的分析。 可他心里面还是有一些没底。 毕竟得知,此时砍人已经的挺不下来的崇祯,突然召见他们,别管是谁,那都容易心中没底。 吴襄摇了摇头道:“带七八个家丁,随着咱们一起咱去见陛下就行了。 防备路上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危险。 至于剩下的人,就留在府上守着府门吧。” “爹……这……只带七八个人是不是太少了?” 吴襄摇了摇头道:“不少了,我都和你说了,陛下绝对不会对咱们动手。 这个时候召咱们前去,肯定是有一些急事。 如果我所想不差的话,有很大可能,还是因为你二哥的事儿。 想要咱们再和你二哥联系联系,催促一番。 仅此而已。 你我父子二人,现在安全的很。 也就是现在城中有些兵荒马乱,担心路上会出现什么意外。 否则就连这七八个家丁都不用带。” 听了自己爹这样说,吴三辅提起的心,倒是逐渐放了下来。 想想也觉得自己爹说的,确实很对。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除非是疯了,连他自己的命都不想要了,才会对自己父子动手。 简单的对家里面的人,进行了一些安排后,吴襄,吴三辅父子二人,便了快步随着前来传皇帝口谕的宦官,一起朝着紫禁城而去。 吴襄和吴三辅二人,不知道的是,若非是有朱元璋在那里拦着,执掌大局。 他们的陛下,还真的会疯狂到把他们父子二人的脑袋,给砍下来。 在不少事情上,他们的皇帝崇祯,那是绝对不能用常理来进行衡量的…… …… “如今整個北直隶地区,都被打烂了。 唯一能够动用的、比较强力的兵马,就只剩下了吴三桂的关宁军。 关宁军这个时候,极其重要。 可以说接下来咱们这边,能不能获得一线生机,能不能把事情给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吴三桂。 需要把吴三桂给争取过来。 吴三桂在未来的历史上,所做的确实不怎么光彩。 但是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并没有做出未来的那些事儿。 此时的他,还是大明的平西伯。 所带的关宁军,也是大明的兵马,还没有投降鞑子。 那么在这个时候,咱们就需要尽可能的争取吴三桂,让吴三桂听朝廷的话。 听咱们的指挥。 你这个时候砍了吴襄,砍了吴三辅。 把吴三桂那些家人,都给屠戮一空。 这岂不是明摆着要将吴三桂,往鞑子或者是李自成那里给逼吗? 或许这个时候,吴三桂还在犹豫,他到底该怎么做,到底应该投向那边。 这个时候做出这种事情来,那吴三桂连犹豫都不用犹豫了。 咱们这边,直接就给他做出了选择,让他背叛大明背叛的没有半分的压力和顾虑。 这等把现在最大的筹码,往外推的行为不可取。 咱们若真的是这样做,那不论是鞑子,亦或者是那李自成得知消息了,非要笑疯了不成! 做皇帝需眼观全局,且不能做到随心所欲。 有些时候做事,不能全靠个人情感,而是要衡量得失,权衡利弊。 有些时候该忍一口气的时候,就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便是咱在洪武朝时,对李善长等不少人,那是早就升起了很大的意见。 可咱不还是一直忍着? 等到了后面,对他们动手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不会造成大动荡之时,才对他们下的手。 这上面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皇帝。 既然做了皇帝,在很不少的事情上,就不能全凭个人喜好去做……” 皇极门这里,朱元璋望着崇祯对他分析的厉害。 教他一些做皇帝的道理。 他发现,不教崇祯是真不成。 崇祯根本就不知道,这皇帝该怎么做。 可以说,大明这些以藩王之身继承皇位,当上皇帝的人里,做的最差的人就是崇祯了。 差朱祁钰都要差好大一截! 听了从朱元璋的这话,崇似有所悟。 明白了太祖高皇帝,为什么明知道吴三桂,在未来的历史上做出了那种事情,这个时候还不对吴襄等人动手。 同时也对太祖高皇帝,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 原来太祖高皇帝,也并非只是一味的强势, 并非只是一味的杀伐。 他杀那么多人,有很多都是有考虑的。 纵然是太祖高皇帝这样的人物,不少时候,也不得不选择忍一时之气。 “太祖爷,儿孙明白了。” 一向比较固执的崇祯,在面对朱元璋的说教,倒是显得很听话。 但具体能不能听进去,今后能不能有所改变。 这事儿,朱元璋也不知道。 现在他只能是尽自己的能力,来做一些事儿了。 尽可能的来指点教育,自己这个两百多年后的儿孙。 “只是太祖爷,这吴三桂在历史上做出了那些事,便已经证明这人存心不良。 这个时候就已经首鼠两端了。 想要再把吴三桂给拉过来,可并不那么容易。 儿孙在一个多月前,就曾问过吴襄。 吴襄与儿孙说,若是想要让关宁铁骑出动死战,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让他们动一次,就要拿一百万两银子,这个数字想想崇祯就觉得特别的肉疼。 哪怕是他今日抄家,抄出来了很多银子。 这个时候只要想起,拿出一百万两银子给吴三桂,他还是觉得特别不甘心。 特别舍不得。 没办法,从崇祯继位以来,大明就没有富裕过。 天灾人祸不断,税收又收不上来,日子过的苦不堪言。 苦日子过惯了,这个时候纵然是突然富裕了,他还是舍不得,一次性花这么多的钱。 “这价钱,还是吴襄他们在一个多月前开的。 现在情况变得更加危急,要是想让这些人出动,只怕所需要给的钱财更多。” 崇祯说着,就忍不住骂道:“这吴襄父子,果然不是好东西。 他们是大明的将领,领着我大明的粮饷,本该保家卫国,为朝廷卖命。 可结果,让他们做一次事儿,还这般推三阻阻四,千难万难! 还要这么多钱! 他们怎么好意思?” 听了崇祯的话后。朱元璋摇了摇头道: “不用花那么多钱,我有办法让关宁军,还有吴三桂他们不用那么多钱,就会高高兴兴的来做事儿。 不会倒向鞑子那边。” 不花那么多钱,就能拉拢住吴三桂等人? 听了朱元璋的话后,崇祯为之愣了愣。 自己太祖爷还没有开玩笑吧? 这事儿怎么听起来,这么让人不敢相信呢! 太祖爷能有什么好办法,不花那样多的银子,就能拉拢住吴三桂? 在没有听朱元璋说,吴三桂在今后会做出什么事时,崇祯对于吴三桂会乖乖听自己的话,服从圣旨是非常有信心的。 可是他在得知了吴三桂今后的事情后,对此却是连一丁点的信心都没有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