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随侯珠 和氏璧-《关山纪年》


    第(2/3)页

    而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应该是见于《韩非子》。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人名为卞和,他在荆山之处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他知道这是有宝之处,于是带着这枚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手下玉工查看,玉工却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于是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而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带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一口咬定这只是一块没什么稀奇的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再等到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带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一直哭到眼泪流干开始泣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这是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明明无罪却备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到果真是稀世之宝,文王派手下匠人将此璞玉细心雕琢成玉璧,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

    等到了战国时,赵国太监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给赵王写下书信,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和氏璧。

    而此时秦强赵弱,赵王害怕自己献出和氏璧却得不到城池,左右为难之际,幸亏名相蔺相如请命奉璧至秦,到达秦国献上玉璧之后,他见秦王果然绝口不提城池之事,据理力争,宁死不辱使命,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最终得以完璧归赵。

    兜兜转转,和氏璧终究还是落到秦国之手,等到祖龙嬴政统一天下,命咸阳玉工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他御用之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玉玺。

    而随侯珠虽然不像和氏璧那么出名,却同样是一件稀世的珍宝,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国之双壁。

    传说中同样是春秋之时,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因为见这条蛇有些灵性,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所以此地被后人称为“断蛇丘”。

    而等到了一年之后,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明珠献上,原来正是那日被救之蛇,痊愈后前来报答随侯那日救助之情。

    传说随侯珠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如月之照,可以烛室,因为来源的故事,因此被称为随侯珠或者灵蛇珠,也有人称其为明月珠。

    随侯珠最终随着随国的消亡而流失,随着楚武王开始伐随,随国经过几次顽强的抵抗却最终还是败于楚国,虽然未见史料记载,不过想来就是这个时候,随侯珠落入楚王之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