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些都是出于对安邦定国考虑,并非带有个人立场感情。所以在提出这一提议时,袁太后沉默了: 香氏还是政治上忒过稚嫩了,也罢。她毕竟未干过政,所以一些细节上还是拿捏的不稳:戚曜虽志勇无双、胆识过人,甚而有之诸皇兄束手无策之时:他都可商榷处对策对症下药,但…… 袁太后诸多利害关系分析后,这样驳斥道: “太后可清楚这些是你的真心话,但亦会是一些朝臣的健谈。皇帝毕竟还年轻,若不是先帝早早便崩逝。徒留下他一人十岁便治国平天下,难免力不从心。现今他还未到亲政之年,所以一切都有哀家辅助他执政。才将国家更好的运转经营下去,哀家何不欲两袖清风。什么事情都交予他掌 管,但无奈璞儿为人极为独断。尤其在立储之事上未免有失公允,这与处置与戚旸他娘的感情生活上是如出一辙。专宠张皇后也便罢了,身为长子的戚旸虽一直有统续朝政的条件。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这些追根溯源是为何。你可知晓?” “臣媳不清楚,请太皇太后赐教。” “究其缘由:便是你这生身母亲管理不当,才屡有差池。为了朝纲的稳进,必须要遵循前朝陛下的早定国储、以安天下的决心。请太后娘娘一定要记住:当务之急便是劝陛下早定子嗣,而不是沉溺于招募兵马,而一度将国家百姓累垮。如若国储一立,那便一切都十分轻巧顺遂了。皇帝的一 些政事亦可交予他分忧,而且在一些政见上若是出现分歧。父子二人亦可好好分析利弊,对增进父子感情亦是十分有裨益的。皇太后意下如何?” “话虽如此,但臣媳认为戚曜这孩子十分会理政。而且……” 袁太后已瞧的“入木三分”:真不清楚我们这二位太后究竟是谁上了年纪,在这节骨眼。还这么囿于己见,觉得这孩子十分好。便将储君之尊位“拱手于人”,这与“乱政祸国”有什么两异。 河淼一直便在旁悄然的察言观色着,心里一直叫着劲儿:按道理,储君之位是我们大殿下的才是。而且这戚曜二殿不是一直“与世无争”、“清净自守”吗,大概不会卷入这储君之争当中。这江山与美人是否可兼得,虽要看我们殿下是如何挽留涂五小姐。但眼下来:两宫太后明显对立 储之事十分焦急,而且如若你不争取。那便没戏了!!! “报喜鸟”――喜鹊一直“绕树三匝”,但并不是找“何枝可依”。而是对自己的主人童夫人汇报“喜讯”,通常同夫人的喜讯对别人来讲便是哀讯。 “这些你都打听清楚了,彰德殿内两宫太后都在而且准备就立储之事向陛下奏明。真的吗。” 芸娥一直郑重其事道:“是,夫人。” 这便好了,袁太后一向偏于戚旸大殿。这下一定会举荐大殿上位成为新的储君,虽香太后一直对大殿耽于情爱十分反恶。 但一向谨慎谦和的她怎会不清楚“姜还是老的辣”,为了以防万一,是万万不可与“权倾一时”的袁太后所“背道而驰”的。 所以为了压“双重保险”,索性同时两宫太后、两位皇子子都支持。这样无论谁当了储君,自己不至于“吃不了兜着走”。 况且大殿那边自己花费了许多功夫,而二殿却一直没有多“走动”。这便导致自己是“一边倒”,最后亦吃不了“好彩头”!!! 讲回来,大殿如此萎靡不振。还是因为涂五小姐决绝薄情,这些都被童夫人看在眼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