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陈行舟表明意图,并补充道:“大概占用你二十分钟左右。” 李澜本身就是个时间观念非常强的人,听到陈行舟最后这句话,点头一笑道:“可以啊,您已经到了吗?” 陈行舟说:“没有,我从大学城过去,到了再跟你联系。” “好的,期待您的光临。” 说完,等陈行舟那边挂断,她才放下座机听筒,目光重新聚焦于电脑屏幕上红红绿绿的K线图,时不时的也会拿起笔,通过手绘的方式,记录部分关键点位。 四十分钟后,李澜再次接到陈行舟的电话,起身跟部门负责人打了个招呼,去往一楼大堂的咖啡厅,跟他碰面。 …… “您想成立个人私募基金公司?” 李澜本以为陈行舟此行应该是想跟她交流股票投资方面的问题,没想到他一开口,就令她稍稍有点惊讶。 作为业内人士,她很清楚私募的发展潜力和利润空间究竟有多大,也很明白普通人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有多高。 说实话,如果面对面坐着的是位西装革履,中年谢顶的老男人,李澜肯定不会对此感到丝毫惊讶,甚至已经侃侃而谈。 但,陈行舟终究看起来太年轻了,即便他刚通过她的经办,从公司拿到了八十万融资。 个人资料和背调显示,他的家世不算显赫,尤其在金融领域,没有任何根基。 “主要是了解一下。”陈行舟面色平静地说。 成立私募基金的各项条件和要求,其实他早在筹备个人金融工作室的时候就已经做过研究,之所以不辞辛苦地从大学城跑到天河来找李澜面谈,定然是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国内的私募基金概念萌芽于90年代,2000年初进入高速发展期,去年,也就是2004年,国家发文规范,提高了准入门槛,并严格把控资质审核。” 李澜浅浅地抿了口不加糖的苦咖啡,目光炯炯的看向陈行舟,认真说道:“目前随着股票市场持续回暖,各类资金都开始活跃起来,相对应的,个人私募基金的市场认可度和规模,已经站在了一轮爆发性增长的风口上。” “只是,当下绝大多数私募,都有国资背景。” 李澜没有直接说百分百都有,那太绝对了。 毕竟90年代以来,国内能人辈出,很多普通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有些人不仅敢想敢做,而且做得风生水起。 比如那位罐头换飞机的大佬,就是资本运作这方面的杰出人物之一。 李澜只是点到为止,陈行舟没有多问,而是意有所指地转移话题:“像你们这样的顶级金融人才,通常是什么情况下才会选择跳槽?” 李澜闻言笑了一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