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苏玥所演奏的伯恩斯坦单簧管与管弦乐团,相比较第一首作品,德彪西的单簧管与管弦乐团而言,难度上要简单许多。 即便说伯恩斯坦本人是现代派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家。 按照道理而言,现代派写作出来的东西会相比较古典的作品会更难一些,现代派会为了音乐的和声感觉,而使用很多很多奇奇怪怪的演奏技巧。 甚至会有那么一些违反正常人类的行为。 但是说到底,这一首作品只不过是伯恩斯坦写作出来的习作,也是伯恩斯坦所写做出来的,极为前期的一首作品。 难度肯定没有办法和那种真正的现代派作品相提并论。 他的注意力也会放在旋律上更多一些。 毕竟对于一名非职业的作曲家,一位主要注意力都放在音乐的表达和音乐发展的指挥家,音乐好听才是他所希望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首作品的难度较低,苏玥才可以将她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乐的表达上。 她没有看向陈秋,而是自顾自地拿起手中的单簧管。 与之前不同。 这一次是她来带节奏。 气息缓缓地向着单簧管之中推进。 气息随着簧片的颤抖,撞击在单簧管的腔体之上,轻柔地从管口流出。 笛声吹响。 曲声婉转。 音乐声,在此时响起。 将众人对于苏玥第一首作品的印象逐渐抹去。 也让众人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苏玥的演奏。 听着耳边的音乐,感受着那股音乐的美感,他们不得不承认。 相比较之前第一首的单簧管与管弦乐团所表现出来的朦胧感,苏玥在这第二首作品上表现出来的音乐敏感度更强。 不仅如此。 因为第一首作品可以算是单簧管与管弦乐团的合作,苏玥的音乐之中还有许多管弦乐团的部分。 而现在。 因为是单簧管与钢琴的改编。 苏玥的个人特色会被体现的更为明显。 仅仅只是几颗音的出现,便让在场所有人的耳朵为之一亮。 吴健海更是如此。 作为海城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 海城歌剧院交响乐团的首席。 吴健海非常清楚一位这样的单簧管艺术家对于交响乐团而言,有多么重要。 不管是第一首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交响乐团的帮助,个人特色与交响乐团风格的融合。 又或者是说第二首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实力,个人音乐色彩,还有一些其他零零碎碎的东西。 这些无一不说明了苏玥的实力。 和声交响乐团,在这位单簧管首席的帮助下,已经无敌了。 最起码,在他的心中无敌了。 但是,他没有看向苏玥,而是望向陈秋,目光变得温和。 苏玥的声音与乐团的声音融合在一起。 他能很清晰地听到陈秋在其中做出的努力。 陈秋作为一名指挥,他在努力地融合乐团与苏玥。 乐团里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特色也是不同的。 即便很多人的特色比较微弱,很多人听的不是那么清晰。 即便很多人的特色实际上是对于某些顶级音乐家的模仿。 但是说到底,乐团里的声音永远不可能都是同一种。 但是在陈秋这里,他所听到的音乐却不一样。 他听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 他听到的是所有人的声音被陈秋梳理,却尽可能向着同一个地方发展的声音。 所有人的色彩在陈秋手中融合,变成了现在吴健海,以及在场众人所听见的色彩。 这些色彩包裹着苏玥,在苏玥的周围漂浮,帮助她的音乐前进。 甚至有一种要将苏玥的音乐同化的感觉。 但是。 并没有。 苏玥的音乐并没有被乐团同化。 陈秋控制着乐团紧密地贴着苏玥,却不让他们对苏玥产生任何影响。 两者在共舞。 舞台上的音乐在舞蹈。 释放着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彼此影响下,却又似乎毫无影响。 他只是感觉一切都是如此唯美,如此轻柔。 气息的婉转如同百灵鸟的歌喉。 吴健海无法寻找出最为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他所听到的一切。 陈秋带着乐团和苏玥的演奏,让他有些迷茫。 他甚至回想起了自己之前的老指挥。 当时乐团在演出的时候,老指挥和乐团似乎也是和现在的和声交响乐团一样。 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间隙。 大家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所演奏出来的一切协奏曲。 不管是华国风格的作品,又或者是欧洲古典音乐,再或者是现代派作品。 似乎也都像是和声交响乐团现在一样。 只是可惜。 时光荏苒。 老指挥已经不在了。 他也已经老了。 他只能一个人守着已经彻底破碎的海城广播交响乐团传统继续走下去。 然后带着那份死守,一起被火焰吞噬,燃烧成灰,埋入大地。 甚至可能用不了那么久。 距离他退休已经没有多久。 等他退休后,他不再拉琴后。 海城广播交响乐团就可能在海城歌剧院一代接着一代的影响下,彻底消散。 “老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