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水平实力比和声交响乐团强的,座位比他们拥挤。 参与人数跟和声交响乐团的差不多的,水平实力没他们强。 综合性价比直接拉满了啊! 听着耳边如梦似幻的音乐,哈勃的脸上不由的露出一抹难以言喻的笑容。 不仅仅是他。 周围其他的很多过来听音乐会的人也同样如此。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能有这么一天,听到这么好听,这么轻松,这么愉悦的演出。 太阳正在一点点地向着高空攀升。 音乐和之前线性的奏鸣曲式不同,音乐的主题和动机如同螺旋一般向着高空攀升,相互生成转化。 音乐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无视呈示与展开的区别,让音乐变得更为魔幻。 这个就是德彪西所原创的开放曲式。 德彪西曾言,音乐是赋予节奏的时间与色彩的构成,大海正是这个观点的体现。 虽然他所想要表达的更多的是关于他观点的内容,但是对于听众而言。 他们对于这一首作品的理解,说到底还是“用音乐去描绘大海”或者“描绘海上风景的标题音乐”。 陈秋带着和声交响乐团的人对这一首作品进行诠释,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德彪西的想法来进行诠释,但是他们却依旧没有忘记音乐是为了听众服务的这个观念。 他们针对音乐进行了非常多的分析理解诠释,最终将其变成众人面前所听到的这样。 太阳的力量正在一点一点地增强。 时间也从一开始的日出,逐渐向着正午的方向前进。 大海的浪花也变得愈发凶猛。 颤抖的音色,仿佛浪花之下的水花,冲刷着峭壁。 苏玥口中的单簧管缓缓吹动。 音乐的情绪在一拨接着一波地上扬。 她不仅仅只是带着身边的木管,更是带着另外一边的铜管一起,将音乐的情绪向上推进。 乐团的发光点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乐团的弦乐。 管乐也在这个时候,将他们的实力释放了出来。 管弦乐团管弦乐团。 如果仅仅只有弦乐,那么为什么不成为一支弦乐四重奏的队伍? 正是因为队伍有了管乐的帮助,音乐才变得完整。 也正是乐团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陈秋是乐团的灵魂,秦弦是乐团的骨架。 那么苏玥,便是乐团的血肉。 她统领着管乐,让其充盈,填补在弦乐的空缺之下。 原本一位显得瘦弱的巨人,重现变得强大。 她的存在,令人震撼。 这个就是苏玥。 这个就是乐团的管乐首席。 陈秋的嘴角上扬,与秦弦对视,两人同时将音乐的情绪向着上方再度激昂。 一波接着一波。 力量连绵不绝。 管乐在乐团的身体内穿插,构架起一股令人震撼的音乐框架。 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他们彻底呆滞。 他们原本以为在刚刚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那一刻,就已经是音乐的巅峰,但是谁能想到…… 特么的这个才仅仅只是开始? 这个才是第一乐章。 如同众赞歌一般的圣咏音在音乐之中涌现。 音乐彻底进入了高潮。 太阳逐渐挂上高空,照耀着整片大海。 万丈光芒在高空中释放,展现出令人难以言语的强大力量。 正如同和声交响乐团的存在一般。 灼热,疯狂。 令人无法睁开双眼。 这个就是和声交响乐团。 这个就是目前海城前三的交响乐团。 在补上管乐这个短板后,交响乐团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便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众人心中难以逾越的高度。 伴随着这众赞歌的终结。 音乐在一片回响中缓缓沉寂。 众人很想要在这个时候为和声交响乐团鼓掌。 不过下一秒,乐团遍开始了第二乐章的演出。 第二乐章《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在海的戏谑之中,用音乐表现出水花的各种色彩。 最后,便是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开始之时,不远处艾鼓手中的定音鼓鼓槌用力敲响自己面前的低音鼓。 轰鸣的震音如同那远处漂浮,移动的雷声。 这是风与海之歌。 狂风在怒吼,大海在咆哮。 远处的电火雷鸣如同末世的降临。 海风在与海面碰撞。 音色的油墨如同被掀翻一般落入那大海之中,只剩下一片黑色的浑浊。 阵阵骚乱的潮声,那是风和海的对抗。 在这伟力之下,只剩下那漫天一色的浓墨。 这并不仅仅只是大海波澜壮阔的绝景。 这是对大自然伟力的赞歌。 那风与海的对话,如同昭告着终结。 你听那浑浊的音色,仿佛那暴风雨将至。 一切的突然兴起,最终带来的却又是一切的猝然沉寂。 万物由盛转衰,由衰转盛,连绵不绝。 在这音乐的终结,你所能听到的,不再有其他任何的音色。 只听到远处而来,越来越强的海妖之歌! 管乐尖哮与弦乐的轰鸣,宣告了结束的到来。 最后众赞歌在欢腾的高潮中重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