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掌声响起。 和声交响乐团众人拿着自己的乐器,从舞台的两边走上他们自己的座位,快速坐定,收拾乐器。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所有人就已经将他们的乐器全部准备就绪。 秦弦起身,与双簧管的乐府对视一眼后,开始进行调音。 伴随着乐团木管,铜管,弦乐所有乐器和声的共鸣后,音乐的调音便在此刻完成。 所有人的视线全部都集中在舞台边上敞开的后门那边。 在后门内,陈秋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后,拿起放在手边的乐谱,深深吸了一口气,面带微笑地迈步而出。 哗! 掌声在此刻变得更为热烈。 无数人将他们激动的视线挂在陈秋身上。 他们期待地等待着陈秋的演奏。 在场有很多的观众,他们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前来。 有的人是为了听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他们刚好看到陈秋打算带着和声交响乐团,就过来听听看。 有的则是因为之前陈秋以及和声交响乐团演奏的《波莱罗舞曲》特别的漂亮,因此对和声交响乐团产生了好奇。 甚至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在外面看陈秋以及和声交响乐团特别帅,便决定过来看看的。 当然还包括傅调这种,因为苏玥的原因,对陈秋产生好奇的。 不管他们带着什么样的想法。 现在他们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他们想要看看和声交响乐团所能表现出来的音乐,究竟如何。 他们期待着陈秋能给他们完全不同的惊喜。 毕竟…… 这是陈秋。 这是和声交响乐团。 这是,马勒第一交响曲。 在他们的视线之下,陈秋走到了舞台的正中央,将自己手中的乐谱放下,翻开到第一页。 音乐厅内掌声暂歇。 一切又重新陷入了平静。 陈秋的视线与乐团所有人对视一眼后,缓缓抬起自己手中的指挥棒,平静地站在原地,酝酿着自己的情绪。 在远处,西蒙爵士看向陈秋的背影,若有所思地略微点头,对着边上的傅调不由得开口道。 “这个起手很有感觉啊?” “嗯?” 傅调没有想到西蒙爵士居然在音乐开始的时候和他说话,不由得一愣,对着西蒙爵士问道, “这个有什么说法吗?” “不确定,再看看,不过我感觉这人手上的操作很有柏林爱乐的感觉,感觉很奇怪。” 西蒙爵士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自己的下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将他的视线继续放在陈秋身上。 陈秋这個时候也抬起自己的视线,与边上的秦弦对视。 视线交错,两人缓缓地点了一下头后,陈秋这才将自己的视线收回。 而这一首作品的所有信息,也通过回忆完完全全地呈现在陈秋的脑中。 《马勒第一交响曲》 1888年,马勒于布达佩斯皇家管弦乐团担任指挥时所作。 但是准备工作可以追溯到1884年,灵感来源于马勒的第一套歌曲,1885所发布的《旅行家之歌》。 当时马勒还没有决定这一首作品究竟是交响诗还是交响曲。 一开始时候定的想法是交响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青年时代”以及“人间喜剧”。 青年时代是这一首作品,加上《蓝色交响曲》。 人间喜剧则是《葬礼进行曲》以及终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这一首作品分割成两部分的想法也逐渐消失,变成一整首作品。 至于这一首作品被起名为泰坦,本意是指德意志作家让·保罗的同名《泰坦》,但是两者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 甚至马勒自己本身对于泰坦这个名字都不是特别的喜欢。 他除了第二次以及第三次演出试图让观众理解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而使用《泰坦》之外,包括首演在内的其他演出,他从来没有用过任何一次“泰坦”的标题。 因此你完全可以说这一首作品,也和泰坦没有任何的关系。 本来陈秋也是要将这一首作品当成泰坦去演奏,可是陈秋查阅了非常多的文件,思考了很多很多的细节后,他最终决定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马勒写的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泰坦。 这个泰坦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 而这个人究竟是谁? 陈秋想了许久,最终找到了那个藏在泰坦背后的人,以及作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想要理解这一首作品,你必须要理解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有什么特别的点? 很多人都说第九交响曲他最为特殊的便是在交响乐之中采用了人声。 但是,这并不是贝九最核心的点。 在很多宗教音乐之中,也经常会使用人声搭配乐团来进行演出。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为特殊的一个点其实在于……拒绝。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将很多之前出现的主题拿过来使用,似乎是想要将音乐进行重复,但是却一个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之前完全没有出现过的,最为著名的《欢乐颂》的主题。 马勒的这一首作品也同样如此。 他的整体编配也是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一样。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泰坦以及巨人,实际上是指贝多芬,以及他的第九交响曲。 这一首作品也可以看作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作品。 在破除泰坦这个标题的迷障之后,最为适合这一首作品,可以用来理解的标题那么应该是什么呢? 陈秋思考了许久,最终决定还是选择马勒很早一开始便使用的分段标题。 青年时代以及人间喜剧。 陈秋深深吸了一口气,将自己的手掌缓缓向前推出。 嗡。 细微的小提琴声音在众人的耳边缓缓响起。 声音细微,似乎完全听不清楚。 但是却又萦绕在众人的耳边。 如云似雾。 陈秋的手指在此刻略微往前一点。 远处乐府的双簧管缓缓将气息吐出,伴随着单音的四度下行。 将周遭的雾气给吹散。 但是很快,雾气再次笼罩。 陈秋的手向着边上的低音管略微一指。 低音管的声音在舞台的另一侧吐出,也是同样的一个四度下行,如同远处云雾中的群山中的回音,若隐若现,而又很快隐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