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文字狱-《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第(2/3)页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关于这一段批语,各种解读五花八门,还有认为批语是假的,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前几句都好理解,“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意思是,我常常想能不能去青埂峰问问补天石后面没写完的故事,只是我不知道哪是去青埂峰的路,又遇不到“癞头和尚”指点,无奈!感慨!惆怅!这样一本奇书未能完成。现在只希望造物主能再孕育出芹和脂砚斋,一位负责构思、撰写,一位负责誊抄、点评,对于这么一部不朽的作品来说是多么的幸运啊!我们二人也能心满意足的去另一个世界了。如今,芹,先我而去,我也快眼泪流干而死,怎么到九泉之下见他呢?我不争气,书没完成,眼泪也不争气,没办法,甲午八月泪笔。
就这样吧,以待高明。
回到文本,最后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看来甲戌年是在甲午年之前,那是脂砚斋第二次负责誊抄点评的时候,用了作者起的“本名”,就是《石头记》这个名字。作者如此小心,用了好几个书名,多次强调“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批书人也多次点出“甄士隐贾雨村”,“烟云模糊”主要还是怕“文字狱”,
文字狱一般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事儿,不光发生在中国,相邻的朝鲜、日本也有类似事件发生。文字狱的起因都是知识分子的文章犯了统治者的忌讳。
文字狱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例如司马迁写《史记》,写汉高帝刘邦的时候,可以说是秉笔直书,把刘邦的发家史和一些阴暗面做了忠实的记录,我以前做历史视频的时候跟大家讨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作为参考。
但是司马迁写汉武帝刘彻的时候,就用了很多曲笔。尽管这样小心,《史记》也没敢在汉武帝时期公之于众,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受过宫刑,死里逃生。在《报任安书》里,他说的很清楚,忍辱负重苟且活着也是为了能完成《史记》,汉武帝时期不敢公开,已经不是担心自己性命那么简单了,主要是怕呕心沥血完成的《史记》被禁或者被篡改。
司马迁充分考虑到《史记》的内容有批判性,就安排了一些保护措施。他说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藏在深山里,你想烧也找不到,就可以流传后世。或者让自己的后人保管好,选择时机,在一些大的城市里传播,把《史记》流入民间,这样一来,想禁书也不一定能禁得彻底!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二十年后让《史记》大放异彩。杨恽帮外公躲过了文字狱,可他自己就不那么幸运了,《汉书》明确记载,杨恽因《报孙会宗书》引得汉宣帝大怒,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判处腰斩。
曹魏末年,嵇康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得罪了权臣司马昭,嵇康也被斩于东市。
北魏时期,崔浩主持编纂国史,秉笔直书揭露了拓跋氏祖先屈辱不堪的历史,太武帝拓跋焘下令将崔浩满门抄斩,同时株连崔浩姻亲,有老婆的娘家,有儿女亲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都被牵连进去。
隋唐时期的统治者相对开明、开放、大度、宽容。也有知识分子因诗文遭贬,罢官的事件发生,处罚相对轻微。要不,白居易也不敢发表《长恨歌》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