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只是鸟窝位置有些刁钻,恰好被一块凸起石壁给遮挡住,所以他刚才没有看到。而且想要真正靠近却并不容易,周围都是圪针。 正是如此低的高度,才让小家伙们没有摔死。 带着好奇,王满银绕过马茹子树枝,然后凑着脑袋朝窝里看去。 此刻,有只幼鸟正用身子和翅膀将一只没睁眼的同伴往外推。这家伙明显要强壮一些,很快把同伴挤出巢穴。 对方尖叫着反抗,却被它直接啄了几口。 随即,又一个小家伙落地…… 王满银终于看明白,应该是遇到杜鹃幼鸟了。 黄土高原的算黄鸟,又叫布谷鸟或者杜鹃。这家伙自己不孵蛋,却喜欢把鸟蛋产在其他鸟类巢穴里,让对方代为孵化。 等杜鹃幼鸟出壳,会第一时间把原鸟夫妻所产的卵或者孩子推出巢穴,进而独享食物。而那些鸟往往傻乎乎的,直到把杜鹃幼鸟喂到会飞为止。 王满银本打算把这只杜鹃鸟从窝里拿出扔掉,随即决定算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本就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自己何必多事。 如果不扔掉,就算这几个小家伙重新放回窝里,恐怕仍然会被推出来。 还是全部弄回家养着吧。 看了看四周没人,王满银立刻进入空间。再返回时,他手里捉了十几只鲜嫩的蚱蜢,还有半碗空间水。 给这些家伙喂过食物,王满银趁着天还没黑,发动手扶拖拉机开始耙地。 *** 忙乎大半天,王满银刚准备在家好好歇歇,没想到听到村里大喇叭响起,通知开会。 有一说一,现在情况好多了。 罐子村至少不会再像十几年前那样:两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去公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 更重要一点,大家开会不用再那么严肃,也不用喊一段口号。 等村里人到齐后,王秀增开门见山说出主题:“我和支书上午冒雨去乡里开会……今晚主要讨论咱们村外流人口的问题。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该如何安置。” 提起外流人口,王满银有所了解。 早些年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躲进山里当黑户。还有些干脆拖家带口离开原西县,到其他地方安身。 这其中,最多的就是跑到河套地区。 很多人以为只有邻省才发生过走西口,其实原西县这边同样也有(狭义走西口为杀虎口,但一般认为黄河两岸都发生过)。 尤其七几年一场大旱,黄土高原长达九个月没有下一场透墒雨,地里庄稼颗粒无收。 当年,原西县有上万人外出讨生活。 那一年,罐子村人同样过得艰难。 万幸东山峁有百十亩水浇地,再加上村西头川沟里打有一眼深水井。干旱之初,王连顺就指挥大家抽水抗旱,才让二队社员们勉强度过难关。 即使如此,罐子村也有人家外流,主要发生在一队。 包产到户后,石圪节乡受苦人的日子逐渐好起来。外出的人得到消息,也断断续续重返家乡。 他们开始聚群向上边讨要土地,想重新回归落户,也闹出不少动静的。为此乡里白天特意召集各村干部开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其实罐子村还好,外流人口并不多,安置并不难。 即使如此,听王秀增说完,立刻有人大嚷表示不满。 “凭啥,他们都到其他地方十多年了,现在回来要地?谁愿意给谁给,反正我家地不动。” “就是,这是看咱们生活过得好了……早些年干啥呢。” 罐子村现在的村民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意再把地分给其他人,所以纷纷表示反对。 出声的,基本是一队的村民。 二队人们大都保持沉默。毕竟当年二队勉强可以混个温饱,所以并没有出现人员外流。 “王朝义,你鬼叫啥,太没良心了!没有伱来发爷,你小子早淹死了。”看到王朝义反对声音最大,王满囤忍不住出声训斥。 他提起一桩旧事。 王朝义小时候跟大人在东拉河捞河柴,差点被淹死,正是王来发救上来的。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