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肃清-《清末》


    第(3/3)页

    随着湖南湖北两省的灾荒愈演愈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甚至发动了旨在反清的萍浏醴起义,由此可见这场灾荒的严重程度。

    所谓的灾荒大多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湖南的这场灾荒如果政府反应及时决计是能够平安度过的,但是岑春蓂的贪婪无度却加剧了这种灾荒的破坏程度,随着长沙周围受灾百姓的大量涌入,长沙城内出售的粮食愈来愈少,而价格也愈来愈高。

    当时虽然还没有炒粮食之说,是长沙的的士绅确实都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他们一方面充作百姓的救世主,给湖南巡抚岑春蓂施加压力让他开仓放粮,另一方面却自己却在家里大肆囤积粮食,其行为与贪婪无度的岑春蓂委实是一丘之貉。

    开仓放量自然是岑春蓂所不愿意的,其一是政府所管辖的义仓内用来抵御灾年的粮食全部都被他贪墨后运往省外,另一方面他也明白长沙士绅的嘴脸,这些人明着是为百姓请愿,让自己放粮,其实政府所售的粮食决计不会有一粒进入百姓的口腹,反而会让这些士绅囤积更多的粮食。

    两方的对立自然苦了长沙的百姓,随着粮荒的日益加深,那些做小生意的城内百姓所赚取的利润越来越不足以日常的消费,最重要的是随着粮食价格的高涨,他们的利润也在不断的被降低,甚至有的行业已经达到了不赚钱的地步,开始逐步走向破产的边缘。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长沙城内的治安状况也越来越坏,外地来的商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抢走财物,外来商旅稍有反抗动辄就会被饱以老拳,这让来长沙经商的人心中多了忌惮,于是来往之间也不再在长沙城内停留,从码头上岸后便直奔徐卫所开设的工厂,如果时间来不及他们宁愿住在工厂早期建设的那种大宿舍内。

    进入长沙城停留的商人越来越少,长沙城内做生意的百姓所挣得利润自然也越来越少,如此一来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破产的边缘,与之相伴随的是长沙城内的治安更加混乱,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终被害苦的自然是长沙城内普通的百姓。

    长沙城内的百姓其实也不是没有积蓄,随着长沙城内越来越繁华,自然吸引了更多来往的商人在长沙城内驻足,那些做生意的百姓也很是赚了一笔,不过这些钱相对于粮食的暴涨来说就显得不太够用,平时不过一元五角到两元一石的粮食此时已经暴涨到六元,甚至七元,这让身价不过几十元到一百多元的长沙百姓打呼受不了。

    徐卫在此之前确实从外地购买了不少的粮食秘密运到长沙城外的仓库内囤积,但这些粮食虽然能够支撑全长沙百姓以及难民吃个一年半载,但绝对不够长沙士绅们的囤积。

    可以说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徐卫为了工厂的便利,一直在和长沙城内的士绅保持着合作关系,这让长沙城内的士绅借助徐卫的挣钱手段大赚了一笔,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能力囤积更多的粮食。

    其实,就算徐卫囤积的粮食能够抵御的住士绅们的恶意抢购,他也决计不会再矛盾爆发之前出面放粮的,相对于长沙百信的的苦难来说,他更看重这次的粮食危机引起的民乱所给清政府的威信带来的打击。(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