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战正酣时-《清末》


    第(2/3)页

    从古代到中世纪时的习惯就是,经过战斗后成功地拿下一座城镇的军队会屠杀这座城里的所有居民,一些以帖木尔为代表的占领者会将敌人的头骨作成纪念碑以展示自己的强大。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首次出现的大规模军队成为了堑壕战的第一个要素,在这之前军队都由小规模的部队组成,他们没有能力在一大片区域内顶住敌人长时间的进攻,大规模军队使取得胜利变得很难,但是通过骑兵和步兵在一次袭击中将敌人打散还是可能的,其中一个早期的长好几英里的加固军事防线的例子就是托里斯韦德拉斯防线,这是在半岛战争中葡萄牙在英国陆军的皇家工程兵指导下构筑的。

    十九世纪中期,火器技术得到了发展,而这也使上述战术变得更加具有毁灭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在战争中双方使用的都是这种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几十年来都在用的战术,而当这场战争结束时,它就已经预演了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美国内战中已经出现了壕沟、机枪、碉堡和巨大的伤亡。

    战争末期的彼得堡之战已与初期的战役有了很大不同,像在第一次马纳沙斯之役这种初期的战役中,双方的部队仍然可以灵活地运动,但到后期的一些著名的攻击行动,例如葛底斯堡之役中的皮克特攻击行动。展示了对躲在战壕里的敌人发动攻击是多么无用。

    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线膛抢得到了大量的生产和应用。这种射程为拿破仑时代滑膛枪两倍,并且能在一千米的距离之外杀死一个人的武器使躲在壕沟里或一个临时建造的掩蔽物后的人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外向敌人射击。进攻方无法快速穿越它与防守方之间的大片空地,硬冲的话则会遭受重大伤亡。

    与此同时,出现于内战晚期的连发枪极大地提高了射速,自然也增加双方军队的伤亡。

    其第二个原因则是双方仍然坚持拿破仑式的大规模冲锋战术,这也增加了伤亡,到了战争后期,散兵线战术才成为了标准战术,到了最后,人们为了对抗密集火力。采用了寻找掩蔽物和分散部队两种措施。

    美国内战结束后,堑壕战的其他几个要素也相继出现,首先就是1874年发明的铁丝网,它虽然无法造成严重伤亡,但是可以减缓敌人的进攻速度,这就给了防守战壕的机枪手和步枪兵更多的时间来消灭敌人。

    第二个出现的是炮火的改善。人类从古代就使用了各种形式的炮火,它从火药得到大量应用至1860年堑壕战出现的这段时间内一直是用来消灭敌人的主要武器,并且还只需要很少的步枪兵支援,但是克虏伯改进的钢制后膛装填式火炮却增加了炮火的杀伤力量。

    第三就是高爆弹的出现。它将炮火杀伤力增强了十六倍。

    最后是液压式制退器,最先使用它的法国75毫米野战炮极大地提高了射速,进攻方与防守方之间的大片空地成为了无人区,想要穿越的话则会伤亡惨重。

    尽管火力的改善和实行征兵制的军队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可大多数军队完全不知道这些变化多么具有毁灭性,所以也就没有研究对抗措施。

    在后世,一战开始时大多数军队都认为这将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双方都将会使用拿破仑时期的战略和战术,一些骑兵单位被火车送到了前线。而他们的指挥官根本没有想到骑兵在密集的火力面前是毫无办法的。

    等到战争开始以后,同盟国和协约**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完全错了。正面进攻得到的只有自己人的伤亡,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有一个绞肉机。

    如果说美国的南北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那日本的这次南北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章,但是与美国南北战争的不为人注意不同,日本的这次南北战争却因为斯蒂文.冯.布鲁斯的介入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