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离开朝鲜-《清末》


    第(2/3)页

    八万五千的军队听着真心不比在朝鲜的日本军队多多少,而且这些军队至少有一半没有经过太正规的现代化专业训练,在战斗力方面自然不如已经完全西化的日本军队,但是波斯的地势决定了在那里没有实行闪电战的条件,自然也不会像全歼日本军队一样,将他们一击即破。

    由于时间仓促,徐卫在回到新澳港的时候并没有多做停留,只是带上已经整装待发的两个师新兵以及十艘货轮的军火再次驶向波斯,至于新部队的整训工作只能在路上完成了。

    徐卫在部队实行的是储备军官制度,每一级军官都有正副两名军官,这样也是为扩军做准备,在新组建的这两个师除了百分之三十的班长是由训练中比较优秀的新兵担任外,其余的军官都是由第一师的军官以及澳港陆军士官学院和新澳港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担任。

    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徐卫除了向第一师内补充了少量的战损士兵,并没有过多的抽到第一师的老兵,他认为与其张开手掌四指用力,不如攥起拳头,将已经经历战火的第一师打造成尖兵部队,担任攻坚任务,至于两个新兵师则是担任辅助工作。

    这次整训自然又是一番升迁。当然已经不仅仅限于生活委员,已经覆盖了整个新澳港军队系统。而这两个新兵师则被徐卫命名为地三师和第四师,担任第三师的师长是第一师的副师长徐浩。担任第四师的师长则是第二师副师长李源。

    由于这次是陆地作战,徐卫的舰队自然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所以在新澳港的时候徐卫留下了绝大多数军舰,只带了一艘战列舰、一艘装甲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继续向波斯行驶,这些军舰的任务也主要是为这次护航。

    徐卫率军到达波斯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二日,此时距离德黑兰的波斯政府发兵进犯胡齐斯坦省已经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德黑兰的波斯军队在十二月八日的时候从德黑兰出兵,不过由于从德黑兰通往胡齐斯坦省的道路崎岖难走,八万多人的部队如果一起行军要绵延数十里。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行程,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也来不及做出回应,所以这次担任总司令的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西尔达尔将军队分成三个方向同时向胡齐斯坦省进发。

    徐卫这次登陆的地方并不是他的炼油厂重地阿巴丹港,而是另一处叫沙赫普尔港的港口。

    沙赫普尔港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穆萨巴尔湾内的一个小岛西南,其西距阿巴丹港直线约八十公里,是一处优良的港口。

    徐卫的军舰之所以不再停靠在阿巴丹,倒不是阿巴丹的港口还和以前一样不能停靠这么多的船队,此时的阿巴丹已经成为了波斯沿海最大的港口,其深水泊位高达四十余个。年吞吐量达到两千多万吨。

    不过此时的阿巴丹港也不再是原来的籍籍无名,它已经成为除美国和俄国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基地,而且凭借英国广阔的殖民地,其销售范围遍布整个世界。当然它的最大的买主依然是已经将绝大多数常备军舰的动力改成燃油动力的英国海军部。

    波斯虽然是英国和俄国的缓冲之地,受到英国和俄国的广泛关注,但因为其地处偏僻的亚洲中部。并不能像后世一样吸引绝大多数国家的关注,而且德黑兰还地处波斯内陆。信息传播的速度自然要慢很多,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将要爆发的大战。所以到目前为止阿巴丹港口依然繁忙如初。

    面对波斯政府军队的威胁,老成谋国的雷诺兹曾建议徐卫暂时关闭还在开采的油田,将油田内的工人转移到阿巴丹等港口地区,以便能够及时疏散,但是他的这个建议被徐卫直接否决了,这倒不是他心疼那些石油商人的违约金,主要是他不能坠了自己的名声,让别人以为他无法有效控制他拥有的油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