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姜棠看看没事就离开了,一个人在街上转了转。 看刚才生意还不错,就是不知道一会儿什么样。 她打算先这么慢慢做下去,等这边回本了再找人投别的生意。 赎身之后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现在九月下旬,马上十月份了,再冷一点估计就下雪了。 现在把生意稳定下来,一个多月,下雪就能猫冬了。 租铺子倒是不急,像位置好的铺子,一个月租金就几十两,押一付三,没个一百多两银子还真租不下来。姜棠就算有钱,也不可能刚做生意就把钱全投到租房子上。 这样做生意不用她自己出面,一个月能有十几两银子的进账。一个摊子是十几两银子,那五个摊子十个摊子呢。 那她只管把着方子,采买肉菜,把着大方向没问题就行了。 也不必跟别人的生意比,自己把自己的做好就行了。 至于锦棠居那边,姜棠算上个月的蛋黄酥利润,有几十两银子。 过了第一个月,利润肯定没那么高了,但一个月四五十两银子的利润也是有的。 但看陆锦瑶的意思,这阵子应该不打算上新点心,她刚从自己这儿买了药材,也花了不少银子呢。 对姜棠来说,药材留个保命的就行了,她更希望自己这辈子都用不到。至于那些首饰,姜棠没有那么喜欢,有了是高兴,毕竟能换银子。大约是以前的社会没人满头珠翠,她不太习惯戴。 姜棠打算找泥瓦匠盖一个面包窑,做点心做菜都方便。 到时候自己吃也好送人也好,比去买强。 而且面包窑,不做面包还叫面包窑吗。 她试着做做面包,等做好了,姜棠想给陆锦瑶郑氏和顾见山送一份。 陆锦瑶对她很好,关系常走动才能维系,顾见山那边就是想送。 这样的话锦棠居的分成可以存下置办田产。 有庄子了就可以自己养猪养鸡养鱼,地里还能种菜,到时候庄子产的菜就能供上吃。 粗略算下来她每月赚的钱比在侯府拿月银多。 没了高额奖金,但自己赚的也不少,能养活自己,还有大笔余钱。 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思绪捋一捋,姜棠心里松快多了。 脚步加快,就去找工匠打了面包窑。 面包窑一天还弄不好,干完今天的活师傅就走了。 姜棠去隔壁院子看了一眼,发现刘大嫂还没回来呢。 姜棠不太放心,出门找了一圈。 刘大嫂还在原来的地方,正笑着给客人煮馄饨呢。就一个客人,她一边煮一边包,一会儿功夫又包了好几个。 姜棠跑过去,“嫂子。” 刘大嫂眼睛一亮,对着客人道:“我妹子过来了!” 姜棠道:“嫂子怎么没回去,做生意也有时有晌的,别太累了。” 刘大嫂一个人做这么多活,姜棠也不放心。 “我这卖着卖着就忘了啥时候了。”刘大嫂嘿嘿笑了两声,要不是客人在这儿,她指定告诉姜棠卖了多少碗。 早上那会儿人最多,后来客人渐渐少了,刘大嫂是想收拾东西回去。 但隔一会儿就有人过来买馄饨。 要是给她一天十几文工钱,她指定不卖了。 但多卖一碗她就多拿一文钱,那可不得卖吗,多卖一碗都是赚的? “你妹子可真心疼你。”客人笑着道。 客人是个三十多岁的婶子,早上她夫君买了碗,带家里去了,孩子非要闹着吃。 她就过来看看。 家里有公婆,又不能只给孩子买,她就要了两碗。 还是自己带碗过来的。 姜棠看碗已经用完了,都在簸箕里等着洗。 刘大嫂嘿嘿一笑,“那可不,行了,你的煮好了,没给你盛太多汤,小心点端。小料自己加,油辣子辣,家里孩子多的话别吃太辣的。” 等客人走了,姜棠跟着刘大嫂一块儿收拾东西。 刘大嫂一个劲儿说不用,“我自己来就成,妹子你扶着车。” 姜棠:“过来摆摊辛苦,我力气大,跟你一块儿推着。” “这才哪到哪儿呀。”刘大嫂把东西收拾好,两人推车,很快就到巷口了。 姜棠去刘家喊人搬东西,刘大嫂的几个孩子一窝蜂冲了出来。 刘大嫂往里卸东西,一边卸一边道:“妹子你看看要不再买点鱼和肉,我看不太够卖呢。这边不用你了,我去刷碗包馄饨。” 离正午还有一个多时辰,刘大嫂能把这儿好好收拾一下。 姜棠也没拦着,“成,我再去一样买几斤。卖不出去也没事,我家里也吃肉。” 刘大嫂高兴地嘿嘿直笑,小声和姜棠道:“上午卖了七十碗呢,中午晚上指定更多!” 把东西推进家里,刘大娘问:“都卖出去了?生意咋样?” 刘大嫂伸手嘘了一声,“进屋说进屋说……” 她住姜棠家的左手边,左边还有人家呢。 刘大娘立刻捂住嘴,看这意思是卖了不少。 啥生意能这么赚钱呀。 婆媳俩进了屋,让几个孩子自己去玩儿。 刘大嫂看了眼小闺女,笑得更开心了。 她把钱匣子给婆婆看。 一底的铜板,估摸着得有好几百文。 刘大嫂小声道:“卖了三十四碗猪肉的,四十五碗鱼肉的。好几个人都是两碗两碗过来买,生意不是特别好,但一直都有人。” 刘大娘算数慢,这么多钱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那得有多少钱。” 刘大嫂也紧张,“应该有七百文,娘你数数,别差钱。” 差钱得和姜棠说,一回两回是没事儿,谁都有疏漏的时候,但次数多了肯定不成。 刘大娘手哆嗦了一下,“一个早上七百文?那咱家能分多少?” 刘大嫂一边数钱一边串,一百文串一串,“除去一半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润,利里有一半填成本买菜,剩下的我能拿二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