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天都快黑了,这么朦胧的夜色,还能看出这姑娘哪儿都好看。 穿着打扮很朴素,头上一支素银钗,脸上也没扑粉,身上的味道干干净净,有皂荚的香气,还有点红烧肉的香味。 一小碗肉七八块,还有两块炖土豆。 吃人嘴短,而且,光看着是个好姑娘。 “我夫君姓刘,我也是,你叫我刘大嫂就成了,过来招呼一声的事儿,你还拿什么东西。”刘大嫂拍了拍大腿,“你等会儿!” 刘大嫂把碗接过来,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的时候碗里多了金黄的炒鸡蛋,已经炒出黄皮了,上面绿叶点点,不知道是小葱还是韭菜。 “我炒的,你回去添个菜。”刘大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个肯定比不上红烧肉,但是不能白要姜棠的东西。 姜棠也没客气,“那大嫂需要帮忙了就过去找我。” 姜棠都那么说了,刘大嫂就更不好意思了,她点了点头,道:“你刚过来,要是缺啥东西跟我说,邻里邻间的不必那么客气。” 她看姜棠谈吐也好,眼神清清亮亮,长得好看但打扮不出格,这才菜也好吃,是个会过日子的。 回去之后刘捕快道:“你快坐下,好吃的很。” 这边住着的都是盛京城的小官小户,靠着家里男人的俸禄过日子。 刘大嫂道:“看着不像啥坏人,得再接触看看。我估计是哪个大户人家的丫鬟,出来了,你看这菜,一般人哪儿做得出来。” 刘大嫂给三个孩子一人夹了一块。 又给婆婆和公公夹了肉,自己夹的则是土豆子。 人多,住的地方小,吃的也得分着。 刘大嫂咬了口土豆,已经炖出沙了,又面又软,肉汁混在土豆里,把这平平无奇的菜都做的无比好吃。 可比她的厨艺好多了,真是谦虚。 她低头一看,三个不大的孩子狼吞虎咽,公婆吃的眼睛都眯起来了。 她婆婆道:“软的很,你也吃一块,别啥吃的都紧着孩子。明儿给送点葱和蒜,别白拿人东西。” “就是,你吃吧。” “娘你快吃吧,真的好吃!” 刘捕快和几个孩子也跟着说。 刘大嫂一笑,看着婆婆把剩的最后一块夹到自己碗里。 她咬了小口,皮软而不散,选的还是肥肉相间的五花肉,香而不腻。 这一晚,住在这一片的家里都摆上了一碗红烧肉,姜棠桌上添了炒鸡蛋,鸡蛋羹,一碗小鲫鱼炖豆腐,还有小葱拌豆腐。 都是家常菜,但看着就很丰盛。 顾见山说的那家也没表现出什么来,一家住了六口。 陈大嫂看着快四十岁了,孩子有四个,公婆也住在这边。这里的人家普遍住在一块儿,家里孩子也多。 姜棠打算歇两天,等月中的时候做生意。 她跟了陆锦瑶这么久,怎么开铺子也都知道,自然不可能自己去支摊子去买。 姜棠想找人合伙。 她现在不想找陆锦瑶,虽然陆锦瑶有钱,随便投点钱就够她做生意的了。 但是,姜棠觉得那样的话愧对陆锦瑶。 做生意谁想的都是赚钱,但不一定能赚。 她做菜是好吃,但不一定卖的出去,总得让人看到她的本事才成。 这碗红烧肉就是敲门砖。 这里的人家都是盛京人,靠着男人的俸禄养活一大家子,女人最多种点菜绣绣帕子来补贴家用。 一大家子呢,谁不想孩子吃好点。 姜棠可以做,然后由她们出去卖,按照分成给,先请一两个人,看看生意能不能行,再想以后的事。 她有八两多银子,加上温锅的随礼,一共是十三两银子。 这十三两可不算少。 姜棠歇到了九月中旬。 每天就睡到自然醒,去街上转转,看看都有什么生意,和邻居聊聊天,然后喂喂小狗,试着训一训。 日子过的也快。 在永宁侯府的日子好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了,做丫鬟,赚钱,跟着陆锦瑶开铺子,还有遇见顾见山,发生的很多事,都好像过去了许久。 但对于永宁侯府的人来说,姜棠也才走几日而已。 宴几堂的是最不习惯的。 陆锦瑶有时经过小厨房会下意识往那边看一眼,静墨送帖子的时候会下意识喊姜棠的名字。 静墨等人也不习惯。 屋里新搬进来一个丫鬟,叫严夏,是个很安静憨厚的姑娘,不过从三等丫鬟做起。 她们三个人仍然是三等丫鬟,有时候看着靠窗的位子,也会想起姜棠。 赵大娘有时也会想起,突然就少了个人,自然不习惯。 而且,没有新鲜吃食,很多菜都是做过的。 姜棠和正院、大厨房的人最熟,郑氏还问了问南香,姜棠何时走的。 南香道:“初六那天搬的家,已经好几天了,奴婢随了礼,也不知道她在外头过的好不好。” 那天陆锦瑶说姜棠以前过的苦,郑氏有点心疼。 虽说有不少像姜棠一样被卖的人,她心疼不过来,但姜棠和她有点关系。 人相处了难免有感情。 郑氏:“行,过阵子你再去看看,若是过得不好,帮帮也是成的。” 南香给郑氏端了杯白桃乌龙茶,“夫人放心吧,姜姑娘她会做菜,养活自己肯定不成问题。而且呀,她在四娘子身边,学了不少本事,咱们侯府出去的人,怎么可能过的不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