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调令-《篡臣》
第(2/3)页
周畅作为一代名将,自然不会看不出贼军败相已露,更何况这一切都是在他的谋划之下才发生的。
不过周畅并没有松懈,他令中原道各军加紧了对兴王军的攻势,不断压缩兴王军的活动区域。
官军一步步的逼近兴王军的大本营陈州,在周畅看来,距离双方最后的决战已为时不远。
而义军首领陈兴隆同样也知道事态至此已难以挽回,兴王军败局已定。
其实从陈兴隆决定定都陈州,分封百官的那一刻起,很多人就预料到了今天会发生的这些事了。
流贼之所以难以剿灭,就是因为他们流动性极强。今天还在中原道,没准明天就到了河东道,后天就到了陇西。
这种毫无方向性的大规模的快速行军,使得官军难以预判他们的目的。再加上各地官军缺乏配合,就不能很好的对流贼军作出针对性部署。能做的就是死死咬住他们的尾巴,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吃灰。
此举不止让官军忙于四处灭火、疲于奔命之外。
还方便流贼军每到一处就可以就地征粮征兵,裹挟流民和贫苦百姓加入他们,实在没办法了还可以劫掠百姓以养活自身。
相比之下官军就没那么方便了,虽说劫掠百姓的事官军也没少干,甚至杀良冒功的事也不是没人干过。
反正流贼和普通百姓的脑袋长的都一样,兵部那些审核军功的官老爷也看不出来,或者说是根本就懒得关心。
但做归做,官军毕竟是代表了朝廷,起码的脸面还是要要的。
这这些事的时候多少还是要有一些收敛,谁都知道这种事不光彩,怎么也得遮掩一下。
那些负责围剿的将领中,有聪明的直接就把这种事嫁祸给流贼,反正他们也不缺这一口黑锅。
而且由于流贼太分散,往往以小股人马各自为战,这就导致本就松散的军纪也就更加难以约束所有人。
流贼这种事做的太多,于是每当有这种事发生,他们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自己,又或者是他们中的其他一些人做的。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官军不能像流贼那般不管不顾劫掠,这就使得如果朝廷的粮饷不能及时赶到,或者地方官府不愿配合的话,官军的补给能力很有可能是比不上那些流贼的。
不过朝廷官军的战力还是要远远高于这些流民组成的军队的。再怎么说流贼军也只是一群拿起兵器的老百姓,是很难与经受过正式训练的官军正面抗衡的。
然而流贼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又使得官军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样的一个场景,就是官军不停的再打胜仗,可流贼就好像是永远杀不完的,今天杀了这一批,明天就又会冒出新的一批来。
有的时候一场大战过去,流贼伏尸遍野,只剩下一下残兵败将逃了出去。可只要他们的首领不
死,换个地方很快就又能拉起一支上万的人马出来继续与朝廷作对。
官军剿匪累到吐血,也就只是这么一个结果。流贼在前面跑,官军就只能一直在后面追。流贼军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一次又一次死灰复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