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流民-《篡臣》


    第(2/3)页

    总而言之,礼山关这次可是捅了马蜂窝了,安、申二州的各级官员,无不想要踏平礼山关。

    这既是为了给世人一个交代,更是为了让那些存了轻视朝廷威严心思的人看看,朝廷的威严不容侵犯,否则就会落得个什么下场。

    因此两州官场摩拳擦掌,只待等到来年开春,冰雪消融之后,就一举荡平礼山关。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一下子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崇平十一年春,中原大旱。

    这一场大旱几乎使得中原道各州县的夏粮全部绝收,这对原本就艰难度日的百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北境战事吃紧,可国库里没钱,朝廷又只能下令在今年的赋税之外再增收辽饷,以充做边关战事之用。

    连年天灾,老百姓本就活不下去。官府税吏又咄咄逼人,对于交不出税银的百姓轻则打骂,重则关入大牢,逼迫家人典当房屋田产来救人,无数百姓被逼的家破人亡。

    各级官吏更是借着这个机会上下其手,个个捞的盆满钵满,哪里会去管百姓死活。

    中原大地,饿殍遍野,百姓易子而食,死难者伏尸于路,任由野狗争食。

    官迫民反,民不得不反。百姓没有活路,只能从贼,一时间无数人奔赴陈州,投奔所谓的兴王陈兴隆。

    这使得原本已经在朝廷围剿下显得颓势的陈兴隆死灰复燃。

    这时的他已经拥兵数十万,不仅击退了官军围剿,反而还攻下了亳州、宋州、颖州等地。而陈兴隆还不满足,兵锋甚至直指洛、梁两州,天下哗然。

    而洛、梁两州若有失,则中原道全境危矣。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逆贼若得中原,其势将再难阻挡,北上可危及京师,南下则可直取江南,又或者西进关陇,无人可制!

    中原道的重要性朝廷不会不知道,但如今陈兴隆声势浩大,战事陷入不利,朝廷只能严令中原道总督周畅全力围剿。

    所幸周畅用兵有方,调集中原道之军,先后在梁州等地击败陈兴隆麾下大将刘清源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再次将兴王军压制回宋州等地,夺回了主动权。

    只是如今陈兴隆手中的兵力,已远超周畅所率领的官军。因此官军虽数战皆胜,可也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攻城作战,只能采取围困之策,不断的消耗兴王军。

    至此,战事恢复胶着,朝廷与流寇在宋州等地展开拉锯战,均伤亡惨重。

    战事旷日持久,最终吃苦的还是百姓。

    数年来战事不断,中原道几乎已成焦土,对于没有活路又不愿从贼的百姓来说,只能是选择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而如今天下纷乱,北方已无净土。大多数的百姓只能选择南下,去觅那一线生机。

    虽然这次大旱以中原道受灾最为严重,可淮南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地处较北的申州、光州、寿州等地也都发生了情况不等的旱灾,甚至屡屡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

    其中又以申州受灾最为严重,州内各县粮田大多都减产甚至绝收,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饥荒。

    不仅本州灾民需要赈济,从中原道逃难过来的流民也需要安抚。

    各州衙门此时都忙的焦头烂额,哪里还会有时间去管礼山关的那点破事,只能先放置在一边。

    ………

    申州,罗山县石方镇,一处官府设下的粥棚。

    粥棚才刚刚设好,等待施粥的百姓已经围了过来,在粥棚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如果不是有差役维护着秩序,恐怕粥棚都会被这些饥民给踩破了。

    “怎么才这么点啊?”一名面容枯瘦、身材瘦小的老妪端着手中那碗清的能够看清人影的粥,弱弱的向正在施粥的差役问道。

    差役没好气的说道:“去去去,一边去,就这么多,爱喝就喝,不爱喝就滚。不想要,连这点都没有!”

    “可是这拢共也没几粒米啊,这么点东西怎么能吃得饱啊,请您行行好,无论如何再多给点;我孙子都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现在又发了热症,还等着这粥救命呢!”老太太向他乞求着。

    差役更不耐烦了,指着老太太身后的那些人说道:“哎哎!我说你这个老太太,你怎么回事啊,没看我这正忙着的吗?你孙子没吃东西?那你问问在这等着的这些人,哪个不是好几天水米没打牙了?你在这里搅闹,其他人怎么办?”

    差役的话引起了在这里排队的人对老太太的不满。纷纷朝老太太说道:“就是啊!你快点吧,大家都等着呢,我们也都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您老就行行好,打完了粥就快点走吧!”

    虽然大家都知道老太太很可怜,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如今这世道,自己都还顾不过来呢,再去管别人的闲事就太奢侈了。

    群情激愤之下,老太太无奈,只能端着碗,颤颤巍巍的离开粥棚,想着赶紧回去把粥给正在发病的孙子喂下。

    老太太满头银发,年纪已经很大了,加上这一段时间的饥饿劳累,身体吃不消,所以走的很慢。等到她好不容易回到住的地方,粥已经有些凉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