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士大夫受章诚影响,加大力度济民!-《跟着朱元璋打江山》


    第(2/3)页

    章诚对此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很愿意看见朱元璋为天下农业科学研究事业而如此努力。

    所以,章诚没有因为朱元璋常常忙到着一身粗布短衣来见他们而有嫌弃之心。

    章诚现在已经开始和李善长等内阁诸官一起组织开展秦淮河支流和胭脂河的疏浚工程,许多流民被组织起来,开始挖河泥、运土石。

    同时,章诚也开始着手兴学倡教。

    “眼下的社学还不适合强制孩童入学。”

    李善长也在商议关于如何兴学倡教的事时,于章诚和朱元璋面前提起自己的看法来。

    刚从地里出来的朱元璋一边把卷起来的裤腿往下放一边问:“怎么不适合?”

    “上位不知,一旦强制,就会出现官员强迫百姓家孩童入学的情况,如果不想入学,就要交钱,但入学的,却又并没有真的被安排来入学读书,反而被安排去服役干活,乃至被强制安排到一些地方卖屁股的。”

    “别说强制,就是现在我们没有强制,一些社的官员就在这样干,强迫百姓送孩童入学,而百姓一旦给他们行了贿,他们反而不强迫孩童上学,帮着百姓欺瞒上官,说这些百姓的孩童入了学。”

    “为此,下僚处置了不少这样的人。”

    李善长说后,朱元璋沉下脸来。

    他自然是愿意相信李善长所说的。

    因为朱元璋对地方上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会是什么尿性还是很了解的。

    “怎么这人一旦有了权都会这样,连大同社的人也不例外?”

    朱元璋问向了章诚。

    章诚则说:“人性本来就经不起考验,还是需要执政者用更好的制度去防范。”

    “善长说的对,不宜强制让孩童进入社学读书,尤其是乡村,最好先不建社学,以免底下有些官员真打着建立社学的幌子敛财于民。”

    章诚继续说了起来。

    朱元璋听后不禁皱眉:“那还怎么教化百姓,开民智?”

    章诚这时则说道:“首先是中央培养专门从事教学的学官,然后直接派学官下乡,在农闲的时候召集学童读书识字,汉朝时就已经这么做过,效果很好;其次,在通衢之地设中学,让社学和由学官在乡下教的学童们可以自愿来中学参考入学;最后,中学毕业者就选入各大学堂。”

    “这只怕要需要不少学官。”

    朱元璋回道。

    章诚点首:“没错,欲强教育,需先广培教师,但直接由中央朝廷花钱来养学官,总比让地方官借设社学之名敛财为好,素来要做事就没有不需要钱的,只是这个钱要么来自于朝廷,要么来自于民,但来自于朝廷总比来自于民好,这样至少能让朝廷知道开辟财源的重要性。”

    朱元璋点了点头,同意了章诚这么做。

    章诚接下来则组织起相干官员确定了基本的学官制度。

    朱元璋也火速批准了一批入社积极分子的学子加入大同社。

    而这些人则在接下来大部分被直接任命为学官,安排去地方巡教,广泛开展识字、普及数学、历史的教育活动。

    本是江宁人的读书人侯元景,现在也因为在滁州时就进了章诚办的滁州州学读书,如今又因为主动申请加入大同社,而成为了一名学官。

    侯元景对此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总算是有为民做事的机会了,也成为一名前景光明的官了。

    为此,侯元景在离开集庆,去新设学政司给他安排的巡教都社之前,来到了自己一向爱慕的弹琴名媛柳幼柔这里,而特地来向柳幼柔告别,说他将要去巡教乡野。

    “训教?”

    柳幼柔本只因侯元景在她未有名之前相识过,才决定见一见侯元景。

    但她没想到昔日因说不满元廷现状要去滁州看看的书生侯元景竟早就成了中华军的官,还要去巡教乡野。

    而更令柳幼柔惊讶的是,这中华军在拿下集庆后,居然会想着去重视教育,去开启民智,而且不惜出钱派学官去乡野。

    这让素来聪慧的柳幼柔敏锐地感觉到,这新入城的中华军的确如《中华报》上说的那样,志在为天下百姓谋富贵,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柳幼柔也出身底层,只是后来被卖到了风月场所。

    但她因为在学琴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所以被重点培养成了名妓,也被教授了不少知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