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元璋因而下令将靳义按例处置,即刻跪像,立罪碑,抄家碎尸。 虽然,眼下朱元璋部义军兵威赫赫,所以在攻下太平城后,太平城的士绅皆惧怕不敢多言。 但他们心里还是更推崇旧礼的,也更希望朱元璋选择厚葬为元廷殉节的靳义。 历史上,朱元璋就选择了厚葬靳义。 所以,朱元璋历史上在厚葬靳义后不久,许多儒士都出城迎谒,皆呼朱元璋乃他们的新明主。 不过,这一世,只有陶安等寥寥几名儒士出城来谒。 大部分儒士,选择了逃离太平城或者选择潜居起来,不参与政治。 因为他们预感到朱元璋应该不会太尊重儒士,毕竟连靳义这种义士都没被礼待。 更有个别儒士在知道朱元璋如此处置靳义后,彻底绝望,而选择了在家中殉礼。 没错,他们不是殉节,而是殉礼。 这些儒士认为,朱元璋这样做已经不是亡国那么简单,是要亡天下之礼,所以,他们不愿意再接受这种将民族之别建立在礼教之上的现实,就跟历史上清朝灭亡、帝制没有后出现的王国维自杀之事一样。 他们可能德高望重,是正人君子,没做什么坏事,但他们的确接受不了礼即社会基本道德的大改变。 靳义这种殉节之人,本该被视为道德标杆的,却要因为华夷,因为他是汉人,而选择了为蒙元尽忠,而被视为有罪,视为在道德上不但不高尚反而卑劣。 这种事对于很多传统儒士而言,的确是很难接受的转变。 甚至,在朱元璋至姑溪口视察时,一唤成斯的儒士,也不知是想豪赌一次,还是真心要冒死护旧礼,而选择了拦路大喊道:“请丞相厚葬靳公,勿再辱殉节义士!” 朱元璋因而面色沉静。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把这种殉节定为道德高尚的行为。 但他现在受章诚的影响,即便有这种想法,也不愿意再这样骗自己。 他已经知道,只强调君君臣臣那一套,已经不足以保障最高权力,也不足以保证江山永固,只会让皇族、国家、民族皆处于一个懦弱者的角色,而这样到最后,便宜的不过是广大想安稳收租的地主而已。 何况。 朱元璋现在是靠实事求是为基本思想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权,不是以理学为基本思想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