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标儿,你说西南那边,接下来该如何治理?” 武英殿内,朱元璋望着太子朱标出声询问。 在问这话时,朱元璋的眉头微微皱着。 看得出来对于这件事儿,朱元璋已经是思索良久。 并且就目前来看,还没有想出一个特别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西南那边的情况很复杂。 一来是距离中原腹心之地太远。 二来便是道路崎岖难行,从中原腹心之地往那边而去。 不论是运粮还是运兵,都很不容易。 三来便是气候过于闷热,且那边汉人太少。 到处都是蛮人,特别难以治理。 四来就是…… 如今大军不过是将西南给打了下来,把整体的局势给稳定住了。 看起来,西南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国土。 可实际上还差得太远。 想要在那片地上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朱元璋对于这上面,还是有着清醒认识的。 他可不认为,只要将西南那里攻打下来,那边就会成为大明的地方。 这种想法太天真。 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一些办法,来让那边的众多异族之人认同大明,听从大明的调遣。 认同大明的制度。 大明的政策能够在那边推行,能够在那里收上税。 当大明遇到什么危险时,可以从那里得到兵马粮草的支持。 不会在大明刚一陷入到弱势,那里众多的土人,便开始造反,脱离大明。 甚至于开始攻打大明…… 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才算是真正将西南的广大地方变成大明的国土。 可想要做到这些,无疑特别的困难。 朱元璋对于这些事,已经琢磨了很久,心中也有些想法 却还是觉得不够完善, 不能彻底根治西南的诸多事情。 对于他这种在很多事情上都想一劳永逸,把事情给彻底做好,不为后世儿孙留下什么麻烦的人而言,显然是很痛苦的。 听到了朱元璋的询问,太子朱标也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很显然,朱标对于西南那边的种种问题,也是很了解。 知道那里不好解决。 所以并没有立刻就说什么话,沉思了好一阵之后,才望着朱元璋开口道: “父皇,我听二妹夫说,文英哥在原本的历史上,受到父皇任命,让他世代镇守西南。 这一举措,在稳定西南这件事情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既如此,那就不妨还如同原本的历史上那样,将文英哥给封到那边去。 让他永镇西南。 文英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 西南那里如今才刚刚收伏,若是没有大军,和能征善战的将领进行镇守,很容易便会出事。 今后诸多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 最为关键的是,文英哥为人还特别谦逊,知道分寸。 做事情有章法,并不喜欢大肆屠戮。 收服西南,并不能只一味的用强,也需要适当有一些怀柔的手段。 西南那边需要信得过的人镇守,长时间的治理。 文英哥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朱标缓缓的起说出了他的建议。 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道: “这点儿你倒是和咱想的一样。 确实,咱也是想了又想,再没有比文英这孩子,在那边镇守更靠谱的人选了。 把他安排在那里,咱放心。 这也是咱此番继续让他带兵在那里的原因之所在。” 朱标闻言,便接着开口道:“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 那就是要移民。 将一些地方的百姓,给移民到西南那边去。 增加我汉人在那边的数量。 只有我汉人的数量在那边足够多,西南那里才会变得安稳。 长时间的下去,还能够对那边的人进行同化。 让他们对我大明,对华夏产生认同。 只要这些认同产生了,今后想要割舍都割舍不掉!” 朱元璋点点头道:“标儿,这个你说的也不错,确实要移民。 不往那边移民,不多弄一下咱汉人过去,想要那边长时间的归顺,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至于该如何移民,这事儿倒也不必过于多说。 毕竟从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就没少进行移民。 比如从人口稠密的江西等地,往其余经过了长久的战乱,而导致人烟稀少的地方迁移。 并为此而制定出来了诸多优惠的政策。 可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往西南那边进行移民,纵然有些麻烦,情况有些不一样, 但整体上却也是大差不差。 只需要在一些细节上,进行变动也就行了。 可此时,提起移民这事,朱元璋还是有些牙疼。 倒不是说他不知道该怎么移民,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极为烧钱的活。 想要让人往那边移民,就必须要对移过去的人妥善安置。 并且也要给他们相应的照顾。 只有这样,很多人才会不抵触,忍受背井离乡之苦,跋山涉水往那边的烟瘴之地而去。 毫无疑问,这些事想要做成,需要太多太多的钱。 到了现在,大明不说百废待兴,却还有着诸多需要用钱的地方。 组建水师要钱,兴修水利要钱。 稳固边防要钱…… 各个方面都需要钱。 诸多事都绕不出开一个钱字。 若是在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朱元璋不会有太多的犹豫。 马上就会让宝钞提举司开印大明宝钞。 很快就能得到充足的宝钞,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可是如今,在经过了韩成的诸多科普之后,宝钞他也不敢这么印了。 这让他很是惆怅。 必须加快水师建造! 必须赶紧将外面的那些海寇给解决了! 而后赶紧下海挣钱! 只有把钱给挣的足足的,那很多事儿干起来才会有底气。 这种处处缺钱,处处因为钱被卡脖子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更为难受的是,明明他知道海外有很多的钱,偏偏就是因为有些诸多海盗在外面。 不得不放缓脚步,不能立刻到海外去赚钱。 这种感觉当真是糟糕透了! 朱元璋只恨不得龙江宝船厂,顷刻之间就再造出来二十艘两千料的大海船。 韩成那边带着人,赶紧将那红衣大炮给造出来,装到船上去轰海寇它娘! 把那些海寇统统都给干废,丢下去喂鱼。 这些海寇挡了他的发财路,导致这么多事儿都推行的缓慢,朱元璋真想将那些人给碎尸万段! “除此之外,还需要把各个地方的道路,给修的畅通。 西南广大地区,和咱们这边的联系本身就少。 很多地方,没有正经的大路可以行走。 想要西南长治久安,修路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儿。 只有把路修好了,才能加强西南地区和咱大明之间的联系。 今后不论是两地沟通,还是调兵遣将,亦或者是运送粮草等物资。 都要快上许多…… 除此之外,孩儿觉得教化也非常的重要。 若是可能,今后当多派一些教书先生到那边去创办学堂,招收那些蛮夷的孩童,进入学堂读书写字。 教他们说汉话,教授他们咱汉人知识,咱汉人的理念。 让他们学习咱们汉人的文化。 让咱们这边的文化,取代他们那边的一些传统习俗,乃至于一些信仰。 如此一来,长时间下去他们就会觉得他就是咱们汉人。 和咱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想。 打心眼儿里认同他们的身份,也认同咱们的统治。 这种教化,比用刀子去打打杀杀要好用的太多……” 听到朱标如此说,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来。 觉得自己标儿说的是真不错。 接下来,朱标又针对西南之事,提出了不少的看法。 第(1/3)页